如何挑選防寒衣?衝浪時的保暖與舒適指南,選對隊友讓你輕鬆征服大小浪!

如何挑選防寒衣?衝浪時的保暖與舒適指南,選對隊友讓你輕鬆征服大小浪!

無論你是衝浪新手還是老手,在海水中保持溫暖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寒冷的水域,防寒衣絕對是你衝浪的好夥伴。 市面上有各種不同的防寒衣選擇,究竟如何要挑到一件既適合水溫又好活動的呢?這篇,就來聊聊挑選防寒衣的小技巧,並推薦幾款來自 Vast Surf Shop 的防寒衣,讓你更清楚該怎麼挑選! 防寒衣是做什麼用的? 簡單來說,防寒衣(wetsuit)就是讓你在寒冷的海水中保持溫暖。它不會完全防水,而是讓少量的水滲入,然後靠你的體溫加熱這層薄薄的水層,來達到保暖效果。 防寒衣大多由氯丁橡膠(neoprene)製成,這種材質輕便、靈活,還能保暖。當然,不同厚度的防寒衣適合不同的水溫環境,挑選時要根據你衝浪的地點和季節來選擇。 挑選防寒衣的小技巧 1. 根據溫度挑選厚度 不同厚度的防寒衣適合不同的水域溫度,而防寒衣厚度,算是最直接影響「擋風性」與「隔水性」的因素。 防寒衣標示的數字代表布料的厚度,比如3/2mm。第一個數字代表身體主部位的厚度,第二個數字則是四肢的厚度。 3/2mm防寒衣:適合15℃~20℃的水溫,常見於春夏。 4/3mm防寒衣:適合10℃~15℃的水溫,秋冬時最適合。 5/4mm防寒衣:適合低於10℃的水溫,冬天或寒冷水域的理想選擇。 考慮台灣的氣候下挑選厚度時,冬季會建議北部選擇3/2mm、南部選擇3/2mm或2mm,春秋季全台灣建議1mm或2mm,所以要根據你衝浪的地方和季節來決定厚度。 2. 合身度是關鍵 合身是選擇防寒衣時的關鍵因素。防寒衣應該緊貼你的身體,這樣才能有效保暖。如果防寒衣太寬鬆,冷水容易滲入,會讓你感到寒冷;如果太緊,你的動作會受限,衝浪時不夠舒適。 試穿防寒衣時,應該感覺略微緊繃,但不要影響你的呼吸或活動。特別注意肩部、胸部和四肢的活動空間,確保你可以自如伸展和滑動。 3. 拉鍊與設計的選擇 防寒衣有不同的拉鍊設計,每種設計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後背拉鍊:傳統設計,穿脫方便,但防水性相對較差。 胸前拉鍊:防水性較佳,但穿脫稍微麻煩。 無拉鍊設計:使用彈性材料,防水性最佳,但穿脫最具挑戰。 4. 縫線工藝的重要性 防寒衣的縫線技術也會影響防水性。常見的縫線技術包括: 平縫(Flatlock):適合溫暖水域,透氣性好,。 盲縫(Blindstitch):適合較冷水域,縫合更緊密,防止水滲入。 膠合縫線(Taped seams):進一步加強防水效果,非常適合寒冷水域。...
烏石港衝浪指南|VAST帶你深入了解浪點特色、交通方式與周邊景點

烏石港衝浪指南|VAST帶你深入了解浪點特色、交通方式與周邊景點

位於宜蘭頭城的烏石港,是北台灣衝浪客心中的聖地。無論是平日晨浪,還是冬季東北季風下的大浪場面,烏石港年年吸引無數浪人造訪。這裡不只是新手練習的首選,更是專業選手熱身、比賽與攝影的熱門地點。2025 年世界壯年運動會也選定烏石港作為衝浪比賽場地,足見其國際級的浪況條件。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深入了解烏石港的浪型、最佳衝浪季節、交通資訊、裝備建議,並推薦你衝浪完後可順遊的在地景點,安排一場充實的衝浪+放鬆旅程。 烏石港浪點介紹|烏石港衝浪特色與季節分析 新手衝浪首選宜蘭烏石港,因為地理位置鄰近台北;且地形為得天獨厚的寬闊沙岸,成為台灣最熱門的衝浪地點之一。這裡的浪況幾乎全年穩定,尤其是夏季和秋季,非常適合初學者練習。 除了浪況穩定,烏石港的地形不論是長板、短板或者是沙板⋯⋯等各種版型都很適合,在烏石港周邊有多家專業衝浪店,提供租借裝備和衝浪課程。不僅如此,衝浪時還能遠眺龜山島的美景,搭配壯麗的日出日落。 浪點特色 烏石港地形寬敞,有多個浪頭可選,包含右跑浪、左跑浪與快速捲浪,根據潮汐與風向每天變化豐富。浪頭清晰、頻率穩定,從初學到進階都能找到合適的浪頭。 浪點難度 適合初學者、中階與進階浪人,許多衝浪學校會選在這裡進行課程,亦有不少專業攝影常駐拍攝浪況。廣大沙灘浪頭適合初學者,而進階者可選擇往長堤方向 浪型說明 左右跑浪皆有,沙灘浪型,低潮至中潮時浪況最佳,尤其颱風外圍時可產生穩定且有力的浪。 起浪條件 烏石港開口方向為東南東,可以接收來自東北、東、東南方向浪的能量。通常冬天直接迎風、浪況較差,可選較擋風地點例如雙獅。 設施資訊 俱樂部、衝浪租借店、洗澡設施、付費停車場、海鮮餐廳、飲料吧一應俱全,步行可達頭城火車站或轉乘計程車。 烏石港交通方式|從台北前往烏石港怎麼走? 搭乘大眾運輸 火車:自台北車站搭台鐵至「頭城站」,出站後可步行約 20 分鐘或搭乘計程車 5 分鐘至烏石港。 客運:搭乘國光客運至「烏石港轉運站」,再步行約10鐘即可到達沙灘。 自行開車 國道五號(雪隧):下「頭城交流道」後沿濱海公路台 2 線北上約 10 分鐘即達烏石港。 建議避開假日早上 9 點至下午 2 點之間,以免塞車。...
新春回顧 | 品牌精神始於再⽣:細談環保、改裝衝浪摩托⾞及慈善回饋

新春回顧 | 品牌精神始於再⽣:細談環保、改裝衝浪摩托⾞及慈善回饋

「減少使⽤,物盡其⽤,循環再造」(Reduce, Reuse, Recycle)是以往⼈們經常提倡的環保3R,或許你耳熟能詳,但是否真正親⾝⼒⾏這句標語呢?Vast Life Taiwan主理⼈Sam從2010年創辦品牌時不僅是希望延續熱愛的衝浪⽣活⽂化,也致⼒深植環保理念於品牌之中。隨著⼤眾提升環保意識,減少浪費的升級再造物品(Upcycling Product)成為近年來的新常態,⽣⽣不息的資源再⽣因⼦也可以在Vast產品中隨處可⾒,例如Vast Tech科技利⽤多種回收材質⽣產衝浪服飾,亦或是代理旗下品牌 Stojo 環保隨⾝吸杯、Indosole 廢棄輪胎再製拖鞋等,傳達即使選品上也要求不忘為⼤⾃然盡⼀⼰之⼒。 (Vast Life Taiwan主理人Sam) Vast 衝浪摩托⾞始祖⼩銀,成為Sam下半年想完成的其中⼀項創意再⽣計畫。緣起都要從Sam及好友Kerry的騎⾞環島衝浪故事開始說起:「那⼀年我們在美國舉辦了⼀個洛杉磯到溫哥華的衝浪露營旅程,我們跟保時捷傳奇⼈物中井啟改裝了全球唯⼀⾸台加州衝浪樣式敞篷RWB。」Sam滿⾜的回憶並繼續說著:「在這次旅途中,我與Kerry突發奇想,想以⼀個『特別的形式』在台灣騎⾞環島衝浪,於是⼩銀及⼩紅這兩台衝浪摩托⾞因⽽誕⽣了。 (2017年美國衝浪露營旅行) 不過,兩台老⾞改裝後似乎無法承受崎嶇陡坡的長途旅⾏,零件損壞了⼀些,於是⼜再次的進場維修。Sam 堅持選擇⽤老⾞,⼀⽅⾯除了是⾃⼰對老⾞的喜愛,也隱約傳達出「環保及再⽣」的理念並將其付諸⾏動在這老⾞改裝上,就像保留⼤⾃然的原始樣貌⼀般,希望不過度改造地保留⼩銀⼀部分老⾞原味。⼩銀不僅是陪伴他衝浪旅⾏好夥伴,也是Sam想要傳達的精神理念要⾓之⼀,⾄始⾄終都愛惜舊物,並賦予老件重⽣的意義。這次⼩銀翻新重整後將它加入Vast年末抽獎計畫,希望幫助它找到下⼀位幸運的新主⼈,再次上路。 (衝浪改裝摩托車設計圖) (2018年衝浪環島旅行)  海洋是他最常接觸到的⽣態,他表⽰:「地球是封閉的循環,潛⽔看到的場景才⼗幾年就完全不同。雖然這幾年的環保流⾏⽤詞是『永續』,但是以現在⼈類的⽣存模式,永續是不可能的。我們都需要學習怎麼跟⼤⾃然共處,⽽最好的⽅式就是親近⼤⾃然與它互動。觀察其他的⽣命如何和⼤⾃然共⽣共存。除非我們能夠做到成為⽣態的⼀環,不然⼈類的⽣存就只會⼀直消費⼤⾃然。」⼀直以來都將慈善這件事放在⼼中的Sam,每年都思考著如何透過直接幫助或是和慈善機構合作捐助善款。世界知名企業蘋果(Apple Inc.)就是他經營公司的⾸要靈感來源,他說:「曾經我看過新聞提及,蘋果在某年的現⾦儲備(Cash Reserve)⾼達⼀千五百億美元,說明這樣的慈善捐助已⾜夠解決世界飢餓問題。現今社會環境產⽣的種種問題,企業是其實是可以幫助的。」 <VAST Love X輔大醫院> 愛心捐贈舒適T恤力挺醫護行動 即使今年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仍澆不熄Sam想持續提倡環保的決⼼及⽀持項⿊潮海洋⽂教基⾦會這樣的機構。他補充著說:「這是我們第⼀次⽤募款的⽅式來做捐贈。從去年疫情開始,我們跟⼤家⼀樣受到影響。全球服飾產業從疫情前到去年年底的統計掉了90%。今年仍無起⾊。這次的募款雖逼不得已,但透過⼤家的 熱情來共同⽀持義賣,除了讓我們可以出庫存之餘,也可以⽤愛⼼⾏動繼續實踐環保。」義賣計畫已於2021/12/14 在Flying V平台募款成功,透過捐助80%的營收⽀持⿊潮海洋⽂教基⾦會,⿎勵他們對學童的環境教育、海洋環境監測及鯨豚保育的護洋⾏動延續下去。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淨灘、調查、環教之護洋行動 <Flying V 義賣計畫>已於2021/12/14成功達標    關於Vast Life 「Vast,⼀道衝浪⽂化,⼀種⽣活態度」...
【探索&自由・山姆與車:小銀】

【探索&自由・山姆與車:小銀】

  ---------------------------------- 【山姆與車:小銀】🏍💨💨💨 關於這個故事的開始... 有些熱愛,是從第一次記憶的開始,就能確定,Vast主理人 Sam對車就是有著這般肯定的狂熱!讓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吧! ---------------------------------- “愛車”這件事情似乎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是個事實了。每次老爸出國出差,就會帶回來驚喜:各式各樣的火柴盒小汽車,我最愛的是一台引擎蓋有隻銀色火鳥的黑色汽車,長大後,才知道他叫做「Pontiac Firebird」。 我的乾爸爸,則像魔術師般,總是可以把零零散散的塑膠,組合成模型汽車跟機車!那時候我最常盯著看的是掛著邊車的二次大戰軍用摩托車、坦克車。聽說,小嬰兒時期的我,是個愛哭寶寶,唯獨坐上車才不哭!(那時候我媽媽被我的哭鬧吵到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走到中山北路上欄一台計程車帶我去兜風。) 我跟檔車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台南」,當時才五六歲,老爸不知道從哪裡弄到一台進口組合重機街車,他把我抱在油箱上,就一起騎去公園和朋友們烤肉。乾爸爸那時候也正好有台很帥氣的PX,時常載著我跟楊妹妹,四貼(乾爸、乾媽)到石牌夜市(那時叫做石牌商城)吃晚餐!   「這些交通工具把我們從A點帶到B點,但是它們對於我意味著“可能”,“機會”,跟“未知”。甚至更代表著“探索”跟“自由”。」 在美國,15歲就可以考駕照,但我的第一台摩托車是19歲時偷偷買的Kawasaki ZX9。楊媽媽三個禮拜後,就發現這台"綠忍者",接著就把它賣掉了... 之後我還偷偷買了Triumph Speed Triple,這次藏得比較好,沒有被發現!Speed Triple幾年後,則是1700cc的Yamaha Warrior,那時候我30歲了,楊媽媽已經放棄我愛車跟愛改車這件事了,那台Yamaha是我第一台自己在車庫整台拆掉,再慢慢組裝成自己愛的樣子。那時候流行Chopper,我也在這台日系車裝上了300mm寬的後胎。 Triumph Speed Triple   Yamaha Warrior   這個故事說了那麼久,小銀呢?哈哈,總是要鋪成嘛!😆   在我們開始小銀計畫的前兩年,我買了我的第一台偉士牌,那年,好友在義大利結婚,我們在Tuscany租了偉士牌在鄉村小道繞著酒莊跟向日葵農場兜風,終於瞭了解偉士牌的浪漫。回到美國,就冒著被重機車友們取笑的危險,買了寶藍色的GTS300,同時那一年我的女兒也出生了! 寶藍色 偉士牌 GTS300   2016年的2月,女兒才出生一個半月,我回到美國出差,辦些文件。那天是星期二,氣溫偏涼但大晴天,看著天氣不錯便騎著偉士牌出門遛遛。辦好事情後,我還幫它在洛杉磯的市中心拍了一張帥照,照片拍完不到半個小時後,我跟它就一起被一台在我們面前左轉的皮卡貨車迎面而撞!摩托車被往側邊撞彈,我的頭跟身體撞上貨車後,飛上天翻轉轉了兩圈半後落地(路人形容的).... 我永遠不會忘記直視著卡車的側面迎向我的臉,我的臉撞上卡車的時候沒有眨眼,內心想著兩件事:「1.原來我是要這樣子走的。2.拜託有誰可以跟我的女兒說我很愛她!」...
【專訪  身經百戰的海上的開拓者:基隆遊艇 Luke】

【專訪 身經百戰的海上的開拓者:基隆遊艇 Luke】

不知道大家對於 “船長” 的印象是什麼? 基隆遊艇的船長Luke,是一個極為有趣的人,和他聊天時,常常分不清他說的到底是真話還是在開玩笑,但是!只要聊到船類的相關知識,他就會瞬間變得非常專業、可靠,任何問題都能解決。 之所以擁有如此豐沛的船類知識,要歸功於從小的累積, Luke可是從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在媽媽的肚子裡享受航行了呢!18歲時,當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去考機車或汽車駕照,他則是考取了動力船的駕照。 今年28歲的Luke,開船資歷竟已累積超過20年。   在船上專業又可靠的Luke,私底下其實是一位幽默大師!   「我就一直哭,想說我怎麼把船開到沒有了!?」 要成為獨當一面的船長,當然得先經歷些精彩的故事,Luke說起了他的人生中第一場比賽,也是目前為止最驚險的一次... 那年他就讀國小二年級,獨自駕駛著一艘全新的樂觀型帆船——肥皂盒號(他說因為整艘船很白,很像某牌的肥皂盒)。比賽在淡水河口進行,一開始狀況穩定,但沒過多久海況突然驟變,浪高將近三米。參賽的船隻開始陸續翻船,Luke的肥皂盒號也在其中。海面上此起彼落的哭聲和求救聲,好不容易,終於靠著自己的力量,將船翻正並等到救援,沒想到救生艇在拖行時,竟然又翻船! 落海的Luke被困在倒蓋的船隻下方,救難人員花了一點時間,才把他救起來,但肥皂盒號也淹沒在大海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第一場比賽,就在這慘烈的狀況下中斷,「我被救起來之後就一直哭,很怕被罵啊,想說我怎麼把新船開到沒有了!?」雖然Luke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還是帶著他一貫的幽默,但其實那場比賽後他花了快一年的時間調適與練習,才慢慢擺脫陰影繼續航海。   樂觀型帆船:適合重量較輕之青少年作為入門學習的船型,選手年紀規定為8~15歲之間。 雖然船型小,但當時小二的Luke身高僅130公分,在海上獨自對抗了三米大浪和翻船事故。   2014年仁川亞運,Luke代表台灣出賽「J80重型帆船對抗賽」項目。   「一個合格的航海人,一定要去割盲腸!」 還記得去年剛認識的時候,我們一群船上工作者相約下班吃晚餐,Luke當時很大聲地分享:「一個合格的航海人,一定要去割盲腸!」 當時的我以為他又在亂開玩笑,但他接著解釋:「是真的,身體的健康在海上航行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長航的船隻有可能連續好幾個星期都沒辦法靠岸,無法緊急就醫,再加上船隻配備的醫護設備有限,萬一在船上發生盲腸炎的話,是極可能會出人命的!也不知道是注定了要航海,還是什麼奇怪的巧合,幾年前,Luke一家人先後都因為盲腸炎而動了切除手術,成為了所謂“合格的航海人”。 除了身體健康之外,他也補充道:「好的邏輯能力、強大的心理素質、緊急應變的能力,也都是航海人必備的條件。」   2012年,高三的Luke連同爸爸和哥哥成立了基隆遊艇,成為全台灣第一間專業遊艇服務公司。   「玩船會讓人變得很健談,聊到後面,連對方堂哥的兒子叫什麼都知道。」 說到Luke不出航的工作天,不外乎就是船隻的待修、保養、清潔;瘋狂流汗、洗澡、睡覺,依序的重複輪迴。雖然聽起來有點枯燥、辛苦,不過他也在那些外出航海的日子中得到了探索以及享受自然的機會,這也是造就Luke的個性如此爽朗有趣的很大原因。他說玩船會讓人變得很健談,尤其是長航的時候,「時間很長啊!一定要硬擠很多故事出來聊,聊到後面連對方堂哥的兒子叫什麼都知道。」而且玩海的人都不會去計較小事情,Luke接著說:「因為海很大,所以什麼事情對海來說什麼都很小,包括人。」 航海以及遼闊的大海造就了Luke爽朗有趣的個性。   「海才不可怕,我在海邊從小玩到大,鬼月也沒被抓過交替啊!」 一直以來,Luke都希望推廣遊艇平民化,想讓大家知道「遊艇並不只是“有錢人玩的東西”。」他舉例,像是澳洲的2500萬人口中,擁有船的人口比率高達58%,等於每兩戶人家就有一艘船。「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買得起遊艇,它並沒有那麼難接觸。」 另外,還有海洋教育。Luke曾經遇過一對在台灣讀書的捷克情侶來向他學船。捷克雖然是一個沒有靠海的國家,但他們對大海卻非常的嚮往,當時這對情侶問他:「台灣明明是一座海島,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好像都不太親近海洋?」 這麼一聽,的確很奇怪吧?...
南非行-下集

南非行-下集

次日來到了J Bay Open的現場參觀比賽,能夠看到世界知名選手,同場競技,真的是熱血大爆發,大開眼界!當時,我們的團員Macy(來自夏威夷的衝浪好手),遇到了來自澳洲的Mick Fanning,並開始熱情地聊了天。但當下,我們都沒想到一週後,在比賽現場所發生的事,離我們如此的近。除了很擔心Mick的安危外,也很慶幸在水裡的我們也安然度過。 人家常說被鯊魚咬的機率比被冰箱砸到還低,我也是如此相信。畢竟對海洋來說,人類只是外來者,而魚類,包含鯊魚,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們永遠都要對大海保持敬畏的心,並感激大自然所蘊育給予我們的一切。 離開了J Bay後,順道拜訪了南非籍的動態攝影師Dane的父母家,一個非常南非式的家。今天真的是太冷了,一起圍繞著壁爐旁取暖並喝著熱巧克力,實在非常幸福。 Dane的父母很熱情的招待我們,讓這個冷冷的天,不只身體暖和了,心也暖暖的。後來才得知,原來Dane的兄弟Dale Staples也是名衝浪好手,且持續地爭戰於各大比賽呢! 從J Bay出發前往開普敦Cape Town行程近700公里,一路上除了小歇之外,幾乎都在趕路的狀態,跋涉約8小時後,總算抵達位於開普敦南方的Muizenber(https://goo.gl/maps/e3RW9z1qmbMqqinV8)。由於,正臨週末,所以可以看到滿滿的人潮。另外,在這個濱海小鎮的景致也十分特別,海上等浪的同時,也能看到火車在岸上行駛的景色。 我們繼續沿著海岸線開,在長灘Long Beach(https://goo.gl/maps/2UDYUTkQGimPTKR18)下水,這是一個Goofy浪點,浪況屬於輕鬆好玩的,海上的人並不多,而且偶爾還可以看到探頭出來覓食的海豹喔!藍天、白雲,海天一色,好友相伴,一切就是那麼完美。 印象很深刻的還包括了「海灘上的告示」,有別於在台灣看到的「危險海域,禁止下水」,這裡的告示牌是「告訴你遇到鯊魚該怎麼辦」,以及「如何協助擱淺的鯨魚及海豚」。身處台灣的我們,比較少有機會遇到鯊魚、海豚及鯨魚等等。但身為四面環海的海島民族,能機會教育的絕對不只有「危險海域,禁止下水」而已,與其如此,不如好好建立正確觀念,以及教導更棒的海洋知識! 旅行結束的倒數兩天,我們決定來點山系行程:桌山Table Mountain(https://goo.gl/maps/aBnZCdDbQFyUvp6y7),海拔一千多公尺,山頂地勢平坦,東西長約三公里,貌似一張大桌子,因此被譽為是「上帝的餐桌」。桌山在2012年入選為新世界七大自然奇景之一,是南非人的驕傲。但…其實我們爬的不是桌山,而是另一座:信號山Signal Hill(https://goo.gl/maps/X1oTG4beyyoD1eDn9),能飽覽桌山景緻、開普敦、大海的美麗,三種景色全收盡眼底,對了!還可以看到歷史古蹟的午炮呢! 但真的不好爬,一開始的小徑延綿還算簡單,兩小時後,上山的路,成了手腳並用的運動,山的另外一面則是筆直的峭壁,稍有不慎,可能會粉身碎骨啊!午後的氣溫驟降,也都是身心靈的考驗。不過,登頂之後,每個人都讚嘆了。 行程的尾聲就在Cape Town的城市漫遊著,Cape Town City顛覆了我的想像,它是個相當繁榮的城市,同時與舊式建築並存,一個新舊交織而成的美感城市,如同置身於1930年代的歐洲。這樣子的時代共存,讓我想著台灣的老式建築與時代變化,在我們追求現代化的同時,是否該回頭看看過去的精華與價值,並思考共存的美好呢?  舊有的保存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僅只有懷舊,而是教育的價值,甚至是文物保存。對於摧毀再重建上,或許應該再好好思索一個最佳平衡的模式。 小時候,大人常說:「你這也不吃,難道你不知道非洲小孩都沒得吃嗎」其實當下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直到這一趟的南非行後,我才覺得這世上有很多真的無法想像的事。 這次的旅程從Durban開始,沿路經過Coffee bay、JBay再沿著海線一路抵達南非第二大城Cape Town,撇開大城市的繁華不說,大部分的時間,都身處在鄉間小路,更因如此,才能看到以野生動物及自然美景著稱,繁華都市的另一面。在抵達Cape Town之前的East Cape Town,雖然車程只相距一小時,但佔地為數不少的貧民窟,也是令人感到驚訝。以鐵皮製成的房屋已破舊不堪,衛生環境更是雜亂,而正當這些黑人擔憂自己的下一餐的同時,在市區的人可能正在畷飲一口香濃的巧克力。 根據統計,南非1%的有錢人掌握了全國58%的財富,這意味著這國家的財富嚴重分配不均,望眼所及,所有的服務生及勞力工作者都由有色人種擔任,而白人依舊是坐擁高薪的知識分子,雖然種族隔離政策已結束許久,事實上,無形的種族隔離,依舊進行著。 在Coffee bay的路上,有許多黑人的孩子,總會追逐我們奔馳而過的車大聲叫賣,他們翻山越嶺所販售的商品並不昂貴,但或許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價值已不只凌駕在金錢之上了。 這是小時候書上常常聽到的好望角。...
【專訪 以大海為家的野蠻部落:雨暘&阿佑】

【專訪 以大海為家的野蠻部落:雨暘&阿佑】

說到夢想,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想像與藍圖,但是具備去實踐夢想的行動力的人,反倒不是那麼普遍,而雨暘和阿佑在我心裡就是這樣的存在。 身材高挑、五官深邃的雨暘(左一),又因為曾經長髮搭配落腮鬍的造型,被朋友戲稱為『椰穌』。而阿佑(左二)在共同創辦野蠻部落前,是一位科技業的上班族。   「有一部分是因為衝動啦!畢竟,要創業一定是需要衝動!」 從一般上班族、擺地攤、經營女裝品牌,不甘於每天重複上班下班的平凡生活,從小就愛玩水的雨暘在一次玩電玩遊戲的過程中被啟發(對!是因為遊戲!),毅然決定要在台灣推廣帆船文化。憑著這股衝動,埋首蒐集資料、進行市場與風險評估後,招集了阿佑和幾位老同學、購入了一艘雙體帆船,實踐夢想的「野蠻部落」就此組成。 當時是2018年,那時還沒有那麼多人把帆船結合觀光。因為大部分的船主與業者,都偏向私人使用或做教學使用,想當然耳,大眾對帆船的認識和接受度非常低,所以,即使擁有自己的帆船和團隊,野蠻部落的初期經營並非那麼順利。當時嘗試了許多方式:舉辦實體活動、經營YouTube頻道、推出不同主題的套裝行程...等等。深知要推廣新東西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即使面對虧損,作為團隊帶頭的雨暘和阿佑,依舊沒有放棄!而就在這個時候,團隊決定開船前往沖繩。 野蠻部落的第一艘帆船— 流浪者Ocean Nomad。   「我現在腦海裡,都還是可以看到當時的場景」 就像男生總是把當兵的趣事掛在嘴上一樣,沖繩的航行,是雨暘和阿佑講不膩的故事!每次分享時,總能看到他們眼中滿是光芒。 「自己開船去沖繩,約莫一個多月的旅程,雖然不能說很久,但卻也是目前為止,人生重要的成就。」 阿佑說以前的他,並不覺得靠自己開船出國是可行的,但當抵達沖繩,錨泊在連當地人都難以抵達的無人海灣,隔天睡醒後看著猶如靜止又清澈見底的海,那時,他才相信「原來真的可以在這麼美麗的地方過生活。每天與大海相處,跳水、游泳、潛水,需要食物時就開著橡皮小艇上島補給。」無時無刻都充滿著驚喜、都是在探險。 從台灣開船到日本的冒險,也是野蠻部落第一次獨立完成的跨國長航。   「不只是坐船,而是要玩船」 原本規劃以日本九州,作為三個月航程的終點站,卻因突如其來爆發的疫情,被迫從沖繩折返。不過很幸運的,野蠻部落回台後,在龜山島牛奶海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除了把船當交通工具之外,更想讓大家知道帆船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雨暘說他要推廣的不只是坐船而已,所以要盡力讓客人體驗到不一樣的玩法,把當初在沖繩的感受到的那份驚喜、對生活與大海的熱情全都傳遞給客人,就變成了野蠻部落的任務。於此同時,他也從客人身上得到了許多難忘的回饋。 船隻並不只是交通工具,回顧2020年,野蠻部落團隊即使下了班也都是生活在船上。     宜蘭龜山島旁的海底溫泉噴發後混合海水,造成了猶如藍白色暈染的牛奶海。   船有局限,但整個大海都是我的! 流浪者上,配有海水淡化器、太陽能板,基本的生活所需能源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相比陸地上生活的便利,水、電、食物、空間都還是要計算與規劃的。即使如此,斷斷續續住了兩、三年的雨暘還是樂此不疲。「整個大海都是我的欸!」 而因船上生活的侷限,加上密切接觸大海,觀察到環境問題之後,反而也使他更懂得珍惜與永續。 曾經溺水過三次的阿佑,除了克服心理壓力找到與大海和平共處的方式之外,也從船上的這些日子裡學會了簡單生活。一台辦公用的筆電、一口煮飯用的卡式爐,少少幾樣東西就能滿足生活需求:「我很享受那種感覺欸,看看天空、看看海,很多事情都變得不重要了。」 接受自然的療癒與平靜,在開闊大海上享受著自己的渺小,人生好像本該這麼簡單。   大海改變了雨暘和阿佑,心胸開闊了,生活也變得簡單知足。   對於野蠻部落來說,帆船已經不只是那個用來達成的衝動夢想的工具,她,是自由的象徵,是把大海與人們的距離再拉近的媒介,也是在海上移動的家。  每次的出航,都是美好回憶,更是野蠻部落,滿滿動力的來源!  ...
南非行-上集

南非行-上集

 在2015年的某日,接到了Sam寫來的mail…「南非?!」是我收到這封mail,腦中冒出的一個大問號! 是的,我們要去南非了。關於南非的想像(加上新聞得來的訊息),是一個野生動物很多、白人很多、鑽石很多的國家,衝浪的部分,應該就是WSL其中的一站:J Bay,我們就這樣帶著未(無)知的心情,準備出發了!前往南非的行前,並非我想像的那麼簡單,首先,要準備非常多的文件,「親自」送到南非聯絡辦事處,光準備這些文件,就必須來來回回辦事處好多次,前後所耗費的時間非常之久,最後,仰賴南非的G-Force Surfboards所寄來的邀請文件後,一切的前置作業才算塵埃落定。我們所搭乘的是Emirates經由杜拜轉機,抵達南非德本Durban的航班。在登機前,發生一個小插曲,讓我差點上不了飛機!但旅行中的這些小插曲累積,往往都是日後最難忘的回憶、人生難忘的紀錄。 第一天抵達Durban時已經傍晚了,迎接我們的包含了南非當地的好朋友,以及來自洛杉磯、夏威夷的Vast成員!此行目的除了拍攝新一季商品系列外,還有開發新廠商及宣揚Vast信念:一直以來,Vast都希望能夠以一己之力,來協助周遭的朋友,甚至整個世界,讓世界充滿愛與關懷。透過旅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能看見Vast信念,並傳播下去。 翌日早晨,我們來到了G-Force Surfboards,是一間位於Durban的製板工廠,G-Force Surfboards,是「第一間為Vast製作衝浪板的專業製板工廠。」削板師Graham Smith,除了是南非衝浪界的傳奇人物外,他的兒子正是Jordy Smith,而Gee(Graham的暱稱)更是這位南非衝浪悍將一直以來的啟蒙老師。 後來,我們來到了Durban的North Beach(https://goo.gl/maps/baPuHzTAZeB71NQG9)小衝一下。浪看起來非常不錯,突出到海中央的碼頭旁,所拱起來的浪,約莫高度一人多,波浪沿著碼頭,慢慢地往內推。浪的密集度不低,因此,想要划到浪頭,可能需要耗費一些時間和體力!不過,別擔心!也是有很快抵達浪頭的方式……就是走到碼頭的盡頭,一躍而下(只是有點高啊><),所以,真的要跳的話,記得先看看潮汐喔! 不然這兩層樓的落差,除了要考驗膽量外,更要考驗你筋骨耐用度!? 來到南非的第三天,今晨依舊以開燈作為一天的開始!充電之後,便繼續我們的旅程了。這次的旅行計劃是一路沿著海線,往南邊行駛,邊衝邊旅行,目的地是遠在1600公里之外的「南非第一大城開普敦Cape Town」(開海線的話應該要2000多公里吧!)。一路上滿是迷人的美景,小朋友們純真的笑容,也是非常令人難忘,如同浪人在海裡一般,碰到海的那種雀躍的心情,沒有更能比這笑容可比擬的快樂。 不知從何處走來向我們推銷手作飾品的小姐妹。   如果!你是每一部衝浪電影,都沒錯過的電影迷,相信在南非拍攝的「碧海嬌娃2(Blue Crush 2)」場景,你絕對不陌生!除了忽略它的內容(嗯…其實沒那麼好看),其中有一幕在洞中衝浪的景色,肯定是烙印在每個浪人的心裡吧!對,這個浪點就是「牆洞Hole in the Wall」(https://goo.gl/maps/kZfkjzL8A2mzdZZm7)我實在很難用文字形容它有多麼的壯觀,牆洞就這麼突兀地聳立在那,這一切都太不真實了。在懸崖底下的牆洞,被遠處的湧浪所推進的浪花,打擊著,激起一波又一波大水花,牆洞外的水面看起來並不平靜,但推進來的波浪卻友善許多,雖然不是一個完美的造浪點,浪也不是那麼優,但只要能碰到水、衝到浪,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附近的Transkei,有著一群不願意放棄原本生活方式的民族。跟大地「自然」地互動,不願意引進水電。當我們習慣了現在便利的生活,是否也該想想「什麼東西才是我們最需要的?需要的會不會正是返璞歸真的原點呢?」 同時,我們也在這裡看見了貓咪騎在豬上面(鞋貓劍客吧!)。Sam os: 「去了那麼多的地方,Transkei依舊是我最想回去的地方。」 看著Coffee Bay聽著Avo講Coffee Bay名稱由來的的故事,同時,再聽他敘述著親弟弟在這裡被鯊魚咬死的故事,那是多麼的悲傷。Avo說:「衝浪是他們唯一的牽絆,繼續衝浪也是他能真實地感覺到彼此牽絆的線,緊緊繫著兄弟情感。」從他的故事中,我聽到了衝浪對Avo來說是多麼的特別。另外,對我們總把衝浪當成是俯拾即得的浪人來說,「珍惜」,是這個故事所教會我的事。 前往J Bay的路上,我們刻意地繞進內陸,來探訪Addo Elephant National Park(https://goo.gl/maps/TiLaVP8ohdTSNqCx5)這是一個野生的國家公園,如同他所標示的是大象公園,所以想當然爾的有著一堆大象。一直以來,其實都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動物愛好者(別誤會我不愛動物,只是比較害怕與讓活活生生的東西互動),但能夠如此靠近的看到大象群,還是相當感動的,動物間互相的扶持,對我而言,可以作為人類很好的借鏡。畢竟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人類更應相互幫忙、珍惜彼此,而不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被妒忌荼毒了內心。...
【專訪 連續7年台灣拖艇滑水冠軍:徐廷瑋】

【專訪 連續7年台灣拖艇滑水冠軍:徐廷瑋】

說到某項運動的佼佼者時,我總是會很好奇: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個人從單純的接觸到專精,甚至是以此為生。   滑人部落ES WAKE 是致力發展寬板滑水和快艇衝浪的團隊。核心人物有三位,小胖 徐廷瑋、木鳥 卓致宏、阿寶 吳昌諭   小胖說2009年的時候去蘆洲微風運河參加獨木舟體驗營,看到有人在玩寬板滑水,帥氣的跳躍,當晚回家就夢到自己是那個在空中飛來飛去的選手!小時候電視有x game的滑水轉播,知道很久了,但從來不知道台灣有,詢問了業者後,便開始「屬於他的滑水之路」。  前三年,都是週末去玩,越玩越有興趣,非常幸運能遇到一名滑水前輩:劉大哥(Es wake經營者),他推薦小胖去當選手,還贊助熱血的他出國比賽,出錢出力,不求名利回報! 之後就一路練到當兵。那時候,除了一邊訓練比賽外,空檔時也當教練、教民眾滑水。當完兵的第一年,前老闆因為家裡的事業需要幫忙,小胖便與當時一起共事的教練夥伴合資,把Es wake接手下來經營,直到現在,已邁入第四年!  全職投入滑水生涯之前,小胖僅在肯德基打工過(大概為期半年左右),他感動地說著:「非常感謝家人一路上,全力地支持他走滑水這條路,想不到運氣很好,找到很好的合作夥伴,以及前老闆鼓勵與支持,真的非常非常地感謝。」   Es wake的發展,都還算蠻順利地成長,被問到最困難的地方,小胖回答:「應該就是怎麼讓自己的興趣,成為所有人都能認同的商業模式吧!」 這也是Es wake一直以來,不斷努力的方向。努力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支持他們的人,正是俱樂部成長的養分。不止是營業額的提升、也從每位客人的分享,獲得很多經驗分享與建議。  今年,面對了嚴峻的疫情,而導致無法營業,Es wake把重心放加強內部訓練、更新俱樂部的軟硬體設備、拍攝教學影片! 💥💥非常精彩的影片 點選此 一起觀看吧!#ES WAKE SCHOOL台灣滑人部落」   滑水,對小胖來說是充滿變化的,歡樂十足,還可以跟很多人互相交流!這使他比以前更活潑、永遠有學不完的招式,持續地自我突破,都讓他感到滿滿的成就感!其中,最開心的就是「讓更多人願意前來體驗嘗試滑水,並愛上!」    「在某次全國錦標賽時,做出了一個超過我當時程度的動作。滑水是很show off的運動,在那個當下,大家都沒料到我會做這個動作,完成後,看到大家驚呆的表情,真的只有爽!」     關於未來的發展,小胖希望滑水能有越來越多人知道!...